發展:
20世紀50年代,美國質量專家A.V.菲根堡姆提出來質量成本的概念。
1951年,朱蘭博士在菲根堡姆《質量控制手冊》的質量經濟學中提出質量成本的一般性論述,將不良質量成本比喻成“礦中黃金”。
1957年,W.J馬澀《質量經理和質量成本》;
1960年,哈羅非.佛里曼《如何應用質量成本》;
1961年,菲根堡姆《全面質量控制》等書中都對質量成本進了一定闡述,歸納與總結。
定義:
為了確保產品(或服務)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,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。
構成:
質量成本概念發展至今,目前主流的劃分為:預防成本,鑒定成本,內部損失與外部損失四類。其中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可以統稱為一致成本(Conformity Cost)或優質質量成本(Cost of Good Cost);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可以統稱為不一致成本(Unconformity Cost)或劣質成本(Cost of Poor Quality)。四類成本定義如下:
預防成本:用于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。
鑒定成本:用于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。
內部損失成本: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。
外部損失成本:產品出廠后因不滿足要求,導致索賠、修理、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。
實施:
1,誰來主導?
從字面理解,“質量成本”就是不僅僅只是“質量部門”一個部門的事,至少還要加財務部“成本”。實際上質量成本作為全面質量管理(TQM)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它不僅僅是財務,質量兩個部門的工作;只有所有全員,所有部門一起才能達成。通常實施,建議由財務牽頭,效果會好一點;因為質量成本本身就是企業運營成本的一部分。
2,怎么收集?
參考上面質量成本的“構成”,再結合公司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要采集的哪些數據?再一次決定由誰?如何采集?什么時候?以什么渠道報告?誰來分析匯總,分析,報告等等?最終實現標準化。關于匯總,分析,報告,或許現在海克斯康的智慧工廠/ Smart Quality能幫得上忙。
3,如何用?
將不良的各種不良統統轉換成貨幣語言,更容易吸引公司自上到下全員的質量關注。知道的真實 “狀態”,可以針對薄弱環節采取改善。確認改善方向以及數據基礎。如果不符合成本占比高而符合成本占比低,毫無疑問要加大前提的預防和鑒定投入,來防止不符合發生流出。反之,或許質量過剩,可以適當的考慮放寬標準。
4,應該避免的陷阱。
或許有心的朋友已經發現質量成本及局限性。所有能統計出來的只是明面上的質量成本,還有更多隱藏的質量成本是沒有辦法計算獲悉的。比如,外部不符合質量成本帶來的客戶忠誠度,公司信譽損失等等。所以,我們在追求明面上質量成本最小化的同時,不能忽略隱藏的質量成本。
地址:北京市東城區光明路13號12號樓2層211室 郵編:100061
電話:010-67161626/67161630 京ICP備12027368號-1
本站為您介紹有關:三坐標測量機、關節臂測量機、影像測量儀、電子水平儀、等相關產品資訊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。